您现在的位置:

大众养生 >> 正文 >

【腹腔穿刺术操作步骤】_怎么穿刺_如何穿刺-

腹腔穿刺术是医药学上一种常见的医治方式,主要是用以医治腹部之中存水较多的病人。腹腔穿刺术能够 迅速地将身体腹部之中的存水排出来身体之外,进而修复身体的一切正常作用。腹腔穿刺术還是有一定的危险因素的,在手术治疗以后病人需要卧床休息,防止活动,避免 腹部的创口开裂。那麼,腹腔穿刺术的操作流程是什么呢? 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

一、准备工作:

(一) 患者的提前准备:

1.手术前先向病人表述即将开展的实际操作,获得病人的了解和相互配合。

2.了解病人有没有麻醉剂高敏体质,并签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。

3.手术前核查患者的肝功能检查、血常规检查、出凝血时间等。

(二)器械的提前准备:

1. 血压计、软尺。

2. 一次性胸腹腔穿刺术包。

3. 2%利多卡因5mlX1支。

4. 无菌手套俩对。

5. 一次性口包、遮阳帽。

6. 消毒杀菌物件:棉枝、碘伏消毒液。

7. 消毒杀菌性止血钳一把。

8. 无菌检测方纱一块(用于开启利多卡因用)。

9. 如要开展确诊性穿刺术的,需要提前准备试管婴儿和空罐(送肝腹水基本、生物化学及病理学等用)。

10.器皿(装剩下的肝腹水)。

11.胎儿腹围。

12.抢救物件(打点滴设备、输氧设备、肾上腺激素、阿托品、可拉明、洛贝林、阿拉明

等)。

(三)作业者的提前准备

1. 备考腹腔穿刺术的适用范围、禁忌、病发症以及解决。。

2. 消化吸收。

3. 戴口包、遮阳帽。

二、操作流程:

1.提前准备:先嘱病人排尽尿里,以防穿刺术时损害膀光。

2.常规体检:放液前应精确测量胎儿腹围、脉率、血压,以观查病况转变。手术前并行处理腹部全身体格检查,叩诊移动性浊音,已确定有肝腹水。

3.姿势:扶病人坐着坐椅上,或平躺、半卧、稍孕妇左侧睡。

4.穿刺术点的挑选:挑选适合穿刺术点一般常选于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联线东西方1/3相交点处,也是有取脐与坐骨结节圆心上1cm,左偏或右1.5cm处,或侧卧脐直线与腋战线或腋中线的相交点。对小量或包囊性肝腹水,常须B超具体指导下精准定位穿刺术。精准定位后要用龙胆紫标识。

5.消毒杀菌:将穿刺术位置基本消毒杀菌,消毒杀菌2次,范畴为以穿刺术点为管理中心的直徑15cm,第二次的消毒杀菌范畴不必跨越第一次的范畴 ;带无菌手套,铺消毒杀菌洞巾。

6.麻醉:自皮肤至腹膜后壁层用2%利多卡因逐级做部分浸润麻醉。先在皮下组织打皮丘(直徑5~10Mm),再沿皮下组织,肌肉、腹膜后等逐级麻醉。麻醉的关键取决于皮肤与腹膜后的麻醉。

7.穿刺术:求美者右手固定不动穿刺术处皮肤,左手持针经麻醉相对路径逐渐刺进腹腔,待觉得针头抵御忽然消退时,表明针头已越过腹膜后壁层,就可以提取和引流方法肝腹水。确诊性穿刺术可立即用无菌检测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头开展穿刺术。很多放液时能用针尾联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管,小助手用消毒杀菌血管钳固定不动针头并夹紧橡皮管(一次性腹穿包的橡皮管尾端含有铁夹,可替代止血钳来夹紧橡皮管)。在放肝腹水时若排出不畅,可将穿刺器稍加挪动或转换姿势。当病人腹水流量大,腹压高时,应采用移行入针的方式(皮肤与腹膜后的穿刺术点没有同一直线上)。

8.放肝腹水的速率与量:放肝腹水的速率不应该过快,防止腹压陡然减少,内脏器官毛细血管扩张而产生血压降低乃至休克等状况。一般每一次放肝腹水的量不超过3000~6000Ml;肝硬化患者第一次放肝腹水不必超出3000Ml。

9.标本采集的搜集:置肝腹水于消毒杀菌试管婴儿中以便作检测用(提取的第一管液體应当放弃,不作为复检)。肝腹水基本:需要4ml以上;肝腹水生物化学:需要2ml以上;肝腹水细菌培养:无菌操作原则下,5ml引入细菌培养瓶;肝腹水病理学:需搜集250Ml以上,残渣复检。

10.穿刺术后穿刺术点的解决:放液完毕后拔出来穿刺器,盖上消毒杀菌沙布,并且用束腹带将腹部捆扎,如遇穿刺术孔再次有肝腹水漏水时,能用蝶形胶布或涂上火棉胶封闭式。

11.手术后的解决:术中留意观查患者反映,并注意保暖。手术后精确测量病人血压、脉率,精确测量胎儿腹围。送患者安返医院病房并交待病人常见问题,手术后当日穿刺术点口不必打湿,尽可能姿势使穿刺术口朝上;若腹压高的患者,穿刺术后需束腹带加压包扎。

生产常见问题疫苗:

1. 穿刺术需要在诊断室开展,穿刺术全过程中需护理人员到场相互配合。

2. 诊断室的提前准备:(略)。

3.留意无菌操作原则,以避免 腹部感染。实际操作的物件放置及实际操作应在实际操作台子上(治疗车)开展。装剩下肝腹水的器皿不必放到路面,要放到治疗车的最底层。从穿刺术管废置肝腹水进到器皿时,高宽比要适度,不必溅到四周。

4.穿刺术全过程要留意爱惜伤员。

© http://jkcp.rpwwu.com  中医食疗养生网    版权所有